64件“古书”克日在石刻艺术博物馆展出,显现中国汉字从商代到唐宋的变迁。
这些文物均来自安阳博物馆,是中国现代碑刻、青铜器的拓本。展厅中,待观众细品的“古书”件件有故事。比方很大概是现在已知汉碑中无独有偶的贩子之碑——东汉熹平元年严巨昭残碑拓本;豫北地域出土北齐时期最大的一块墓志——薛修义墓志拓本;现在发明面积最大的官员墓志——北宋韩琦墓志拓本等。
《三体石经》也在展览中展出。曹魏正始二年(公元241年)在洛阳太学直立的用古文、篆书、隶书等3种字体刊刻的儒家部门经典,也称《正始石经》《魏石经》。刊刻内容有《尚书》、《年龄》和部门《左传》,是继东汉《熹平石经》后的第二部石经。马衡老师曾统计共得2576字。《三体石经》保存了少量战国古笔墨,因此遭到遍及器重,并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生长史上具有十分紧张的意义。
除立体拓本,展览中另有部门青铜器的全形拓。“中得”青铜斛、“臣”字青铜鼎、火纹青铜鼎等商代重器颠末3D打印,生动地出现在观众眼前。展览还专门设置了入手运动地区,观众可以穿越回现代当匠人,体验传统拓片技法和木板拓印。
展览将连续至2019年2月28日,观众可收费观光。(记者 刘冕 记者 武亦彬摄)